Skip to content

诗词格律介绍

我们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古代诗歌的格律,作为常识。黛玉教香菱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所谓不以词害意。”我认为,不论好坏,“表达”应该放在首位。

一、总览

首先是韵。诗歌大多押韵,读出来才有美感。押韵是将同韵的两个或几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韵放在句尾,叫“韵脚”。举例: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岸排闼送青来。

这是压韵母 ai 的。

有些诗按现代汉语读并不押韵,这是古今字读音变化之故。后面碰到不合平仄规律的,亦可能是这个原因。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音,回衰来三个字属于同一个韵部“十灰”,现在不是了。

古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融合到了前三种声调中。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宁波话中仍然保留入声,比如“六”的发音。普通话中六是去声。我对方言的声调不太了解,没有系统学习过,不多说。宁波话的经典节目:来发讲啥西,可以看看。

现代汉语中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对应阴平、阳平。仄是上声和去声(以及古汉语的入声)。平仄交替,声调跌宕起伏,读起来比较美,所以古人比较考究。

诗歌又讲究对仗,体现一种对称美。

二、诗律

2.1 诗类

然后我们看诗的种类。

按是否严格按照格律规则,可将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的限制少,代表是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严格限制韵、平仄、对仗。

按字数,可分五言诗、七言诗。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律诗的规则。

2.2 诗韵

诗韵有106韵,平30,上29,去30,入17。律诗首先是押韵,还必须只能用平声韵。古体诗可以押仄声韵。平声韵如下所示(上下无特殊含义,只是字多分两类)

平声上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平声下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红楼梦中咏白海棠、凹晶馆联诗用的是十三元,香菱的诗用的是十四寒。

有些韵字多,叫宽韵,有些韵字少,叫险韵。

举例,黛玉的咏菊,用的是十二侵。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又举例二冬: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五律第一句大多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则押韵多。当然这比较自由。

2.3 平仄

五律的平仄被限制住,只有四类,构成两联。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联交替运行,按哪一联先开始分为仄起式与平起式。每一联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平平平仄仄可变为平平仄平仄。

仄起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起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方式就是在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平上加仄,仄上加平。

因此实际上,七律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构成两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平起式: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不合上面平仄规则的诗句,叫做拗句。如果要让它重新成为一首“规范”律诗,就要进行拗救,不然就成为古体诗了。(对现代人来说似乎也无所谓)。违反规则的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孤平”:即除了韵脚外只剩一个不与韵脚相连的平声字。唐诗中举不出这样的例子。

实际上,只要有某种音律的感觉就可以了,所以我不详细介绍了。就好像英语语法,是永远介绍不完的。下面是一个拗救的例子,颔联用了“秋”字拗救“几”字。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关于平仄有这样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有些道理,然而就像语言的其他规律一样,总能找到各种反例。不多说。

实际上,诗歌的好坏和平仄格式关系不大。以经典的例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面四句不合格律。然而完全不妨碍。

2.4 对仗

律诗讲究对仗。一般要求颈联颔联对仗。对仗比较简单,我们举薛宝钗的螃蟹咏为例。

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2.5 绝句

四句诗叫做绝句。可按照是否按格律分为古绝和律绝。

古绝: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压仄声,典型的古绝。

律绝: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2.6 古体诗

我们前面大费周折地介绍了近体诗。现在可以介绍古体诗了。古体诗除了韵,其他没有任何要求,比较自由。现代诗有韵吗?现代诗似乎更加不在乎形式。

李白非常擅长古风。我们举一个例子。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

李白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mu3)。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整首诗用麌(音yu3)韵。

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但是也可以中间换好几次韵。如石壕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古体诗连每句话字数都可以不限制,称为长短句。李白尤其擅长,经典的如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等。

我们来看看这首梁甫吟。

梁甫吟

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绿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开说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生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筋。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正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三、词律

词开始是配音乐的,后来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类似于诗的变体。词的格式很多,称为词谱,按词牌名确定。

词人按词谱填词,规则简直和律诗一样严格。

我们举一些词谱例子。“口”表示可平可仄。

如梦令

口仄口平平仄,口仄口平平仄。口仄仄平平,口仄口平平仄。平仄,平仄,口仄口平平仄。

史湘云填的惜春小令。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去字大概可以念成ku4来押韵。

八声甘州

仄口平口仄仄平平,口口仄平平。仄口平口仄,口平口仄,口仄平平。口仄口平口仄口,仄仄平平。口仄口平仄,口仄平平。

口仄口平口仄,仄口平口仄,口仄平平。仄口平口仄,口仄仄平平。仄口口、口平口仄,仄口平、口仄仄平平。平平仄、口平口仄,口仄平平。
一首长调。

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沧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在宁波话中,声可以压“星”韵。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诗词格律。希望对诗歌的阅读有所帮助。古人因为追求美,才发展出格律。然而格律后来又可能成为了某种束缚,限制了自由发挥,阻碍了对美的追求;甚至又成为一种炫技的工具。然而完全的自由也可以导向丑。我想到书法。按书法写出来的字是美的,但是不按书法写出来的字未必一定是丑的。我是想说,美作为目的地不是唯一的,道路也不止一条。格律可能类似于书法,是古人探索修建出的一条道路。而人也可以走自己的路。